策展人专栏
李擎访谈|策展5年,努力不“炒剩饭”
浏览记录:12569 |发布时间: 2019-08-06 |【字号 字体: |

导语:在庞大的北漂群体中,艺术从业者占了很大比例。对于这些艺术从业者而言,从打破“铁饭碗”到北漂,从北漂到追逐梦想,他(她)们在这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和发展轨迹呢?对此,美揽资讯创始人吴郁文(以下简称“记者”)专访了已经北漂了5年的80后独立策展人、全国多家美术馆学术委员李擎(以下简称“李擎”)。——美揽资讯

记者:李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在您北漂5年之际,接受我们的采访。

李擎:客气了,也谢谢你们对北漂艺术从业者的关注。

记者:首先简述一下您的北漂经历吧。

李擎:最初萌生北漂的想法,是在2013年的冬天。直到2014年春天,我才正式从原来工作的学校辞职,来到了北京。来到北京后,我最初是在大兴区搞水墨画创作,试图想通过做一名职业艺术家来养活和发展自己。后来,画着画着,我发现自己还是最喜欢从事文字工作,因此,大约到了2014年的年底,我便放弃绘画,走上了策展之路。

记者:应该也有很多策展人是从画家转行过来的吧?

李擎:是的,应该说不少。比如,我最熟悉的著名策展人杨卫先生就是从画家转到策展人的。

记者:您觉得画画跟策展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李擎: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面对的对象不同。画画只需要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就可以,策展则恰恰相反,策展一方面要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要面对公共空间。画画的时候,画好画坏没人管,也没人知道。而策展则不同,策展需要对公共空间和普世价值负责。还有一点,要想策划好的、有特色的展览,就必须能搞到钱。所以,搞钱能力与沟通能力对于策展人来说也很重要。

记者:那您有没有一个最基本、最宏观的策展原则与策展立场?

李擎:当然有。我主要有两个最基本、最宏观的策展原则与策展立场:第一,努力从历史和边缘生态的深处挖掘那些被时代和艺术史埋没了的艺术家,也就是所谓的:努力不“炒剩饭”;第二,努力推出新人。这两条原则虽然不能给我带来更多的现实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却很有价值和意义。

参加学术论坛期间的李擎

记者:能不能具体阐释一下“努力不‘炒剩饭’”这句话的涵义?

李擎:现在展览的同质化比较严重,很多展览往往是主题不同,而艺术家却不变。更令人不解的是,很多已经过了气、丧失了创造力的艺术家仍然被很多艺术机构和策展人炒来炒去,这其实就是在“炒剩饭”。这种“炒剩饭”的行为不仅造成了艺术市场的不公平竞争,而且阻碍了新人的出场。

记者:这5年来,您策划的主要展览有哪些?

李擎:这5年来,我独立策划的主要展览有:神性的弥漫:丁秋发个展、味道与觉行:姚兴文个展(夏可君先生担任学术主持)、水墨样本:多重语境下的水墨研究(刘国松先生担任学术主持),以及有关“万州现象”的一系列展览等。参与策划的主要展览有:存在:国际女性艺术展(策展委员),以及为两届“艺术广东”策划了部分个展和群展。另外,还发起并组织了三届当代水墨年会,杭法基、郭桢(美国)、王非、欧阳光、胡又笨、姚兴文、公冶繁省、韦国、侯亦超等一大批优秀的水墨艺术家都曾参加过年会。

“神性的弥漫:丁秋发个展”展览现场

“存在:国际女性艺术展”展览现场

记者:正在筹备的展览有哪些?方便向我们透露么?

李擎:正在筹备的展览还不少,比如松阳国际艺术展。这个展览的总策展人是著名旅美艺术家郭桢女士,我是这个展览影像单元的策展人。另外,还在筹备几位艺术家的个展。

记者:我们都知道,自去年开始,您提出的“万州现象”开始受到艺术界的普遍关注,能不能再具体的为我们阐释一下“万州现象”的内涵?

李擎:具体来说,“万州现象”的提出时间是在2018年的5月份。在这里,我想引用著名美术批评家杨卫先生的一段话来阐释“万州现象”:随着资讯的发展与网络时代的到来,当代艺术的去中心化早已成为趋势。而地方性的崛起,不仅促进了多元的文化生态,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具体的审美干预,对启蒙一个地区的审美文化,塑造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都能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就这方面而言,重庆市万州区已经走到了时代的前列。这主要是因为万州有一批诸如王江东、李清华、谭桔、王静、贺昌明等本土当代艺术家的坚守,同时,又不断有一些外来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参与。正是由于这两股创造性力量形成一种有效的互动,催生出了当代艺术的“万州现象”,将现代性价值导入三、四线城市的同时,也拓展了当代艺术的人文空间,丰富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叙事。

记者:除了策展与写作之外,能不能说一下您的日常生活,比如有什么兴趣爱好?

李擎:就整体而言,我的日常生活还是比较忙碌的。这两年来,出差的频率越来越高,借着外出策划展览或参加研讨会的机会,我走了很多城市。比如说今年的6月份,我先后去了重庆的万州、上海,以及苏州,7月份去了广州、济南和张家口。从这里不难看出,旅行—是我的最大的兴趣爱好。另外,我经常健身,特别喜欢那种没有目的的、比较纯粹的健身方式:不是为了肌肉,也不是为了减肥。另外,我不知道喝酒算不算一种兴趣爱好,如果算的话,我还比较喜欢喝酒。

工作期间的李擎

记者:作为一位置身于当代艺术发展过程的青年策展人,您对当下的当代艺术有什么看法?

李擎:应该说,今年的“叶永青事件”给每一位当代艺术从业者都上了一课,包括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收藏家,以及媒体、机构、拍卖等各个环节的从业者。整体而言,当代艺术面临的问题不少,比如政治环境的收紧、部分艺术家创造力的丧失、部分艺术机构对话语权的垄断、艺术区的强拆,以及青年艺术家面临的生存压力等,都从某种程度上对当代艺术的生长和发展造成了挤压。还有一方面就是,当代艺术中阶级固化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具体就不展开说了,用一句网络语来形容就是:你懂得。

其实,这两年来,我更愿意到三、四线城市去做展览。一方面,三、四线城市的政治环境相对收的没那么紧;另一方面,三、四线城市的艺术生态与北京的艺术生态相比,充满了一种鲜活性和生命力。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有很多艺术高手隐匿在民间,也恰恰是这些“民间高人”为当代艺术带来了可能性。比如,7月下旬我去了河北的宣化后,我又在这里发现了几位不错的水墨艺术家。当然,在民间还隐匿着很多不错的艺术家,只是我们没有去发现和挖掘。所以,作为一名青年策展人,我要做的工作就是:深入发现和挖掘那些隐匿在民间的、纯粹的、被时代和艺术史埋没了的艺术家,用新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力量去激活地方生态,为当代艺术寻找更多的可能性。总结起来,还是那句话:努力不“炒剩饭”。

记者:作为一位已经北漂了5年的青年策展人,您对未来有哪些规划?或者说期待?

李擎:路在脚下,事在人为。我记得著名作家刘震云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优秀的艺术家与大师之间只隔着一层窗户纸,而这层窗户纸就是:笨。其实,我跟刘震云先生的观点是一样的:现在人都太聪明了,而且都不愿意做“笨事”。当然,我也不是笨人。但是,对于未来的规划或期待,我却愿意干几件“笨事”。具体而言,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方面是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觉悟与智慧;一方面是要把生活过好,用读书、旅行、健身等方式,让身心更加充实,阳光、快乐的生活;一方面是要做几件纯粹的事,比如:继续为那些被时代和艺术史埋没了的艺术家策划展览等。还有就是,我正在策划出版一本书,比较系统地推介一批被时代和艺术史埋没了的艺术家出来。总而言之,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

记者:谢谢李老师接受我们的访谈,祝您工作顺利,心想事成。

李擎:也谢谢你们抽出时间对我进行访谈,也祝你们工作顺利,心想事成。

李擎|80后,山东淄博人,文学学士,独立策展人,资深媒体人,全国多家美术馆学术委员。2014年以来,以独立策展人的身份活跃在北京,主要从事方向为当代艺术批评与展览策划,长期关注边缘艺术生态、青年艺术生态与水墨艺术生态,公开发表批评与访谈文章近20篇,策划学术活动20余个,有多个展览项目入选《中国当代艺术年鉴》(朱青生主编)。

推荐新闻
最新新闻